自2016年开讲以来,南博讲坛已经迎来了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除了现场聆听大咖,看“现场直播”也广受欢迎,南博讲坛的粉丝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更快捷更方便地获取知识十分重要。从2020年起,我们隆重推出《南博公开课》,在每月发布南博讲坛推文时,将往年同期的讲座录像归纳剪辑后,以短视频的形式公布,并辅以字幕和说明文字,让您轻松获取专业知识。

 

公开课 
 
 
蒙古高原重大考古发现与东西文化交流 (第一、二课)

 

上一期的讲坛中,我们介绍了汉代以前的早期丝绸之路,这是从时间的维度,而今天我们将从地域的维度出发,在蒙古高原的考古发现中探寻古代文明发展和交流的痕迹。

在整个古代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些名字“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等等,文献中他们的到来往往伴随着战争和掠夺,但殊不知,这些名字所代表的,正是在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草原游牧民族,他们的文化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重大影响。与风起云涌的中原大地不同,地广人稀的大草原如同一枚巨大的时间胶囊,大量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代遗址得以在其中保存,最令人感到震撼的要数那些巨大的城市遗址:哈拉和林、辽上京、元上都等等,如同一粒粒璀璨宝石镶嵌在大地上,它们是研究古代历史的无价之宝,挑起了古代游牧文化神秘的面纱。

 

元上都遗址航拍图▷

◁辽上京遗址航拍图

 

古代丝绸之路按照行进路线可以分为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而途径蒙古高原的这条路线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丝路本质上都是为了服务沿途人们的商品贸易需求而产生的,而草原丝绸之路的主要服务对象便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考古证据显示,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游牧民族的聚落形态逐渐稳定,贸易需求激增,而游牧文化本身流动性极强,“四季迁徙、逐水草而居”,给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草原丝路

现在,就让我们聆听陈永志博士为我们讲述蒙古高原上那些引人入胜的考古大发现。

 

 

 

 

主讲人简介

 

陈永志,1962年生,博士、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院长。曾荣获“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荣誉称号。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会理事长,同时兼任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赤峰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边疆考古、国外考古史、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史。曾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西部重点项目“元代集宁路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中国北部元代青花瓷器研究”、中蒙“蒙古国古代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遗存调查、发掘研究”、中日“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孝子传研究”等科研项目30余项,撰写了《内蒙古出土瓦当》、《契丹史若干问题研究》、《内蒙古考古大发现》、《内蒙古文化遗产系列丛书》(12部)等25部学术专著,发表《蒙元时期的牌符》、《考古学形成的哲学根源》、《论草原考古学文化》、《论元上都的突出普遍价值》、《论草原丝绸之路》等学术论文60余篇,总字数达200余万字。

 
 

 

文章来源:南京博物院

 我的图书馆

关注我们

图书馆公众号

图书馆抖音号

涟水县掌上方志馆

联系我们

总馆地址:淮安市涟水县机场路东首左侧涟水县图书馆
联系电话:0517-82311581
到馆指南:涟水607路直达涟水县图书馆,途经公交有涟水216路、淮涟专线公交到达滨河教育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