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27 15:00:36 浏览次数:613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涟水是革命老区,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涟水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涟水人,你对那些为了民族新生而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们了解多少呢?为此涟水县图书馆特推出涟水党史专区,带你回顾和重温党的革命历史,深入学习涟水党史。
位于成集街道南首,淮高路西侧。
1953年,为纪念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朱启勋、朱启杰兄妹,地方民众敬立兄妹烈士碑,并建有青砖小瓦廠门的烈士碑屋。碑屋内还立有坚持边区斗争英勇牺牲的朱前烈士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朱伦烈士碑。屋外有朱启勋、朱启杰、姜品友等烈士墓十余座。北边墙壁上录有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成集籍革命烈士名录。陵园大门两侧对写联为:革命大业世代相传,烈士英名永垂不朽。1980年 11 月,在陵园中立纪念碑石,上写大字:死难烈士永垂不朽。
2010年以后,烈士陵园又进行修建,纪念碑屋因年久损坏严重而拆除,重建典雅、立柱飞檐的六角亭,三块烈士碑石立在亭中间,亭前铺设水泥路道,两侧遍植松柏树木。
2006年,淮安市政府批准兄妹烈士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窑镇烈士陵园
位于涟水县红窑镇红窑街东北100米处,陵园占地1300平方米,陵园大门两侧写有对联:烈士英名垂千古,革命精神代代传。陵园内正中北侧建有典雅、庄重的四角碑亭,亭中间是抗日烈士碑,碑上刻有在抗战时期牺牲的 147名三区(盐西、岔庙、浅集)革命烈士姓名,亭前两侧是黑色大理石制作的卧式烈士碑,安葬新中国成立前后牺牲的革命烈士101名。陵园圩墙外遍植青松翠柏,庄严肃穆。
红窑烈士陵园原建在朱集村内,于1945年为纪念向鸿文烈士暨三区(盐西、岔庙、浅集)革命烈士而建亭,解放后建成烈士陵园。1979年,红窑人民公社移建于红窑街东北侧重建,于1980年建成。
小李集烈士陵园
位于327公路东侧的双路村境内,小李集敬老院后面。烈士陵园原建于小李集顺集村,主要是为纪念涟水保卫战革命烈士而修建的。1976年,李集人民公社将顺集烈士陵园,连同境内所有烈士墓迁葬于现址。园内有墓碑一座,抗日烈士墓一座,解放战争时期烈士墓28座。安葬烈士67名。园内遍植松柏。
五港镇烈士陵园
位于涟水县五港镇街北首,涟新公路东侧。
陵园四周建有围墙,陵园中间立有石碑,上写金色大字:“殉难烈士永垂不朽”,碑后是涟水县人民委员会于 1957 年 12 月撰写的碑文。西侧是薛骥云、薛桂清等烈士墓、碑,东侧是 100 多革命烈士卧式墓。
烈士陵园建于1957 年,安葬谷志超、薛桂良、薛锦等烈士91名,1944年李圩战斗及其他战斗中牺牲的无名烈士 72名。每年清明节,中小学师生都前来祭扫烈士